
一般情况 | |
![]() | 品种:德国牧羊犬 |
年龄:1岁 | |
性别:雌 | |
是否绝育:是 | |
诊断:口腔乳头状瘤 |
01 主诉及病史
因口腔内出现严重菜花状肿块(持续3个月)就诊。该肿块最初出现在唇部,随后逐渐向牙龈和舌部扩散。
02 检查
切开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口腔病毒性鳞状乳头瘤。病变表现为鳞状上皮增生伴乳头状上皮增生及鳞状细胞变性,这些特征与犬病毒性乳头瘤病变一致,尤其是与犬乳头瘤病毒1型(CPV1)相关的病例。
右侧唇部和舌头上可见弥漫性菜花样赘生物,左侧、口腔内黏膜及会厌处也存在多发性赘生物(下图)。

↑ 初次就诊时的病变。(A)右侧唇部和牙龈处可见广泛的灰白色赘生物,舌头上可见白色赘生物。(B)左侧赘生物的数量少于右侧。(C)软腭、硬腭甚至扁桃体上均可见赘生物。
病变伴有恶臭并出现血性渗出物(下图)。该犬未表现出食欲减退、精力下降或其他临床症状。此前在另一家动物医院的药物治疗包括阿奇霉素(10 mg/kg,q24h)连续14天及咪喹莫特乳膏,均未见疗效。

↑ 口腔乳头状病变伴有血性渗出物。在黏膜表面观察到血性渗出物(箭头所指),提示可能由慢性刺激引起的创伤或炎症。
颅骨X光片显示软腭腹侧区域存在多发性圆形软组织密度增高,提示为乳头状瘤。
03 治疗
术前接受了头孢唑林钠(30 mg/kg IV)和曲马多(3 mg/kg IV)治疗。
使用布托啡诺(0.2 mg/kg IV)和咪达唑仑(0.2 mg/kg IV)进行镇静,随后使用丙泊酚(1 mg/kg IV)诱导全身麻醉。麻醉维持使用异氟醚。
手术切除采用单极电凝刀进行,切除后应用0.05%氯己定。丝裂霉素C注射液通过将10 mg药物溶解于10 mL生理盐水中配制。随后将1 mg/mL的丝裂霉素C涂抹于切除区域5分钟,随后涂抹0.05%氯己定(下图)。

↑ 手术切除后立即使用电凝刀处理的外观。(AB)口腔的右侧和左侧。(CD)软腭、硬腭和颊黏膜。
术后治疗包括布托啡诺(0.4 mg/kg IV)用于镇痛,维生素K(2 mg/kg SC)和氨甲环酸(10 mg/kg IV)用于止血。
1天后出院,处方阿奇霉素(10 mg/kg,q24h)和美洛昔康(0.1 mg/kg,q24h)共4周。还处方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5 mg/kg,q12h)和恩诺沙星(5 mg/kg,q24h),疗程为2周。
04 预后
术后第1周(下图AC)和第2周(下图BD),使用0.05%氯己定对所有切除区域进行消毒,并应用1 mg/mL的丝裂霉素C持续5分钟。

↑ (AC)手术后1周。(BD)手术后4周。4周时黏膜恢复情况更好,尽管牙龈上仍存在炎症和脓液。
术后4周,丝裂霉素C仅应用于舌部。每次应用后,该区域均用0.05%氯己定彻底冲洗。四周后不再应用丝裂霉素C。
术后6周,手术部位出现绿褐色渗出物,伴有红肿,黏膜表面不规则且硬化(下图AB)。舌头上发现2-3个结节(下图C)。再次处方阿奇霉素(10 mg/kg,q24h PO),疗程为5周。

↑ 术后6周。(AB)黏膜修复尚未完成,伴有慢性炎症和脓液。可见棕色渗出物并伴有恶臭。(C)使用干纱布和手工力量机械性去除舌头上复发的微小乳头状瘤。
术后8周,服用阿奇霉素2周后,牙龈炎症已明显改善(下图)。

↑ 术后8周,服用阿奇霉素2周后,观察到颊黏膜、舌部及牙龈黏膜的显著恢复,且无脓液或渗出物。
术后1年,未见复发迹象(下图)。

↑ 术后1年,牙龈、唇部、舌头和硬腭已完全恢复,且未出现复发。
05 讨论
犬乳头瘤病毒(Canine papillomaviruses,CPV)是一类遗传多样性丰富的DNA病毒,主要感染犬皮肤和口腔黏膜的上皮组织。目前该病毒已被分为3个属,已确认的类型至少有26种。其中,CPV1与犬口腔乳头瘤病关联最为密切。
该病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主要影响年轻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犬,其特征为口腔内出现外生性、菜花样增生。大多数乳头瘤可在2-3个月内自行消退,无需治疗。然而,若病变未消退或严重到引发问题,则需进行药物治疗或手术切除。
治疗方法包括咪喹莫特乳膏、冷冻疗法、口服阿奇霉素、干扰素-α-2a注射、二氧化碳激光疗法及手术切除。然而,有研究指出乳头状瘤的外科切除会增加复发率,因此需配合辅助治疗。
在人类医学中,辅助治疗如丝裂霉素C(MMC)、光动力疗法、西多福韦和干扰素-α已被用于呼吸道和结膜乳头状瘤。然而,兽医领域中辅助治疗的应用,特别是针对口腔乳头瘤,尚未有明确的定义。
乳头瘤病毒是一种小型无包膜双链DNA病毒。人类通过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而犬则通过CPV感染。HPV和CPV均可感染皮肤或黏膜的鳞状上皮,导致多种疾病,包括口腔鳞状乳头瘤、口腔白斑、尖锐湿疣、皮肤疣、色素斑块和鳞状细胞癌。
值得注意的是,乳头瘤病毒已被证实与多种物种(包括人、犬、猫、牛、羊和马)的鳞状细胞癌和纤维乳头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在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病变中,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瘤是人类和狗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在人类中,口腔鳞状细胞乳头瘤通常与HPV-6、11相关,而在狗中,该病变常与CPV1相关。这些病变通常为良性,并呈现出类似菜花的外观。病变通常出现在软腭、舌头、牙龈和嘴唇上。
本病例中,口腔乳头瘤在使用阿奇霉素和咪喹莫特乳膏后未见改善,且在3个月内从唇部开始迅速进展。由于病变范围广泛且对日常生活造成不适,采用电凝刀进行手术切除以实现即时清除。
由于病变范围广泛,无法切除足够的周围正常组织边缘,且既往研究提示手术切除的复发率较高。因此,为预防复发,术后在切除部位局部应用了MMC。
MMC是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其作用机制是抑制DNA合成。它主要用于眼科手术,如青光眼手术、翼状胬肉手术和角膜屈光手术,因为它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减少瘢痕形成。
此外,局部MMC可作为眼部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或手术辅助治疗。先前研究表明,局部应用MMC可预防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切除术后的复发,因此本例中选择MMC作为术后辅助治疗。与这一发现一致,一项针对人类患者的比较研究表明,与单纯手术相比,联合MMC与手术切除可降低复发率。
在本研究中,术中对所有病变局部应用1 mg/mL MMC 5分钟,术后第一周和第二周同样进行局部应用,而术后第四周仅对舌部进行局部应用。使用1 mg/mL MMC 5分钟的方案是基于先前研究中每周使用0.5% MMC 3分钟的方案。
选择较低浓度和较长应用时间是为了在保持预防复发疗效的同时降低毒性。在使用高浓度MMC期间未观察到复发迹象,但黏膜恢复延迟。然而,在停用局部MMC 1个月后,黏膜已恢复良好,未观察到其他并发症。
本患者已随访1年,未见复发迹象。本报告为首例在严重犬口腔乳头瘤病手术切除后应用局部MMC的病例,提示术后局部MMC可作为口腔乳头瘤手术的辅助治疗手段。
文献来源:Yong J, Kwon M, Yoon H, Lee S, Park KM. Topical Mitomycin C Application Following Surgical Excision in Canine Oral Papilloma: A Case Report. Vet Med Sci. 2025 Jul;11(4):e7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