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定义/概述

  • 猫的口腔炎症反应。
  • 口腔和口咽部炎症根据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类。

— 牙龈炎:牙龈的炎症。

— 牙周炎:非牙龈牙周组织的炎症(即牙周韧带和牙槽骨)。

— 牙槽黏膜炎:牙槽黏膜的炎症(即覆盖牙槽突并从龈黏膜交界处延伸至唇颊沟和口腔底部的黏膜,无明显界限)。

— 舌下黏膜炎:口腔底部黏膜的炎症。

— 唇部/颊部黏膜炎:唇部和颊部黏膜的炎症。

— 后部黏膜炎:后部口腔黏膜的炎症,内侧以腭舌襞和咽喉为界,背侧以硬腭和软腭为界,前侧以牙槽和颊部黏膜为界。

— 硬腭炎:硬腭和/或软腭黏膜的炎症。 

— 舌炎:舌背部和/或腹部黏膜的炎症。

— 唇炎:唇部黏膜的炎症(包括黏膜皮肤交界区和唇部皮肤)。

— 骨髓炎:颌骨和骨髓的炎症。

— 口腔炎:口腔内任何结构黏膜层的炎症;在临床使用中,该术语应专指超出牙龈炎和牙周炎范围的广泛口腔炎症,可能延伸至黏膜下组织。

— 扁桃体炎:腭扁桃体的炎症。

— 咽炎:咽部的炎症。

 02 病因/发病机制

  • 口腔炎的具体病因尚不明确。
  • 细菌、口腔食物抗原、环境抗原和病毒均被认为是可能的诱因。许多患有口腔炎的猫在检测中对猫杯状病毒、疱疹病毒和/或巴顿氏菌属呈阳性反应。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以证实其因果关系。更常见的观点认为,口腔炎是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导致的牙菌斑刺激所致。
  • 据一份报告显示,英国普通门诊中约0.7%的猫被诊断为口腔炎。

1. 受影响的系统

  • 消化系统:口腔受影响。
  • 肌肉骨骼系统:体重减轻。

 03 病史

  • 猫。
  • 易感纯种猫品种:阿比西尼亚猫、波斯猫、喜马拉雅猫、缅甸猫、暹罗猫和索马里猫。

1. 风险因素

  • 由猫白血病病毒(FeLV)或猫免疫缺陷病毒(FIV)引起的免疫抑制也可能导致感染反应不良;大多数受影响的猫对FeLV和FIV呈阴性。
  • 与猫杯状病毒相关。

2. 病史发现

  • 与口腔炎相关的临床症状可能包括口臭、吞咽困难、偏好软食、流涎、食欲不振、体重减轻以及因缺乏梳理而导致的毛发凌乱。

 04 临床表现

  • 体格检查结果可能因疾病严重程度而异。
  • 牙龈、腭舌弓、舌头、嘴唇、颊黏膜和/或硬腭出现红斑性、溃疡性、增生性病变。
  • 牙龈炎症通常围绕牙齿,而牙龈炎通常发生在颊侧和唇侧表面。
  • 可能延伸至舌腭弓以及硬腭(图1)。

图1. 中度口腔炎病变,影响口腔后部。

 05 鉴别诊断

  • 牙周病。
  • 口腔恶性肿瘤。
  • 嗜酸性肉芽肿综合征。

 06 诊断

  • 口腔炎主要通过视觉检查诊断,表现为广泛的黏膜炎症,其范围比牙周病更广。大多数病例涉及后部口腔炎,影响舌腭弓。
  •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CD4+/CD8+)通常较低,这是由于CD8+细胞(抑制性-细胞毒性T细胞)数量较高所致。CD4+(Th-1和Th-2辅助性T细胞)识别抗原呈递细胞、其他T细胞、部分间充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面的MHC II,而CD8+细胞则普遍识别所有细胞类型表面的MHC I。 
  • 口腔炎患者的唾液IgA水平较低,而IgG和IgM水平较高。 

1. 血常规/生化检查/尿常规

  • 血清球蛋白升高;继发于细菌侵入牙周组织后抗体产生的多克隆丙种球蛋白病。
  • 可能出现白细胞增多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影像学检查

  • 口腔内X光片用于评估牙周病和牙齿吸收。

3. 额外诊断程序

  • 活检(尤其是单侧病变)以排除恶性肿瘤,主要为鳞状细胞癌。

4. 病理学发现

  • 以浆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的表皮-真皮炎症反应,提示免疫反应性疾病。

 07 治疗

  • 早期黏膜炎(与口腔炎不同)的初始治疗包括牙龈上下的牙石清除,以及对患有3级和4级牙周病和/或牙吸收的牙齿进行治疗(拔除)。对于轻度病例,清除牙齿、牙龈沟和牙周膜间隙中的细菌/牙菌斑,随后进行每日牙菌斑控制是首选治疗方法。
  • 对于局限性颊侧和牙槽骨黏膜炎病例,拔除靠近病变的局部受累牙齿通常可使炎症消退。
  • 在一项针对30只患有后部口腔炎的猫的研究中,拔除犬齿后方上颌和下颌牙齿,或拔除所有牙齿,导致60%的病例炎症消退且无需进一步用药,20%的病例需要药物控制,20%的病例未消退(图2)。

图2. 全口拔牙前(a)和后(b)的明显口腔炎。

  • 为辅助全口拔牙,需在所有象限创建牙龈瓣以暴露牙槽骨。完全拔除所有牙齿后,使用带水喷雾的高转速钻在牙根原位创建骨槽,去除大部分角化牙龈、牙周膜及根尖周牙槽骨。缝合前,用圆形或橄榄形金刚石钻头“磨平”牙槽骨边缘以去除锐利边缘。
  • 若患者对犬齿远中牙的拔除无反应,可考虑尝试每隔一天服用泼尼松龙2 mg/kg以控制炎症,或拔除所有牙齿。拔除牙齿时,需仔细清除所有牙硬组织;术前术后均需拍摄口内X光片;术后在牙龈边缘涂抹0.05%氟轻松(Lidex凝胶)可促进愈合(图3)。

图3. 治疗后四个月炎症消退。

  • 对于后部口腔及咽部存在广泛增生性病变的顽固病例,预后需更为谨慎。
  • 二氧化碳激光能量常用于减少或消除全口拔牙后后部口腔炎。激光可减少炎症组织物理体积。在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激光照射牙齿和气管插管后,每月(1–3次)以2–4瓦连续模式对炎症后口腔组织施加激光能量。每次施加后,用生理盐水浸润的纱布海绵清除炭化物,以便再次施加激光(图4)。

图4. 激光照射炎症组织并进行拔牙。

1. 首选药物

  • 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在长期疗效方面效果有限;对常规口腔卫生、抗微生物药物、抗炎药物及免疫抑制药物缺乏持久反应是常见现象。药物不应被视为控制口咽部炎症的主要方法。
  • 皮质类固醇:泼尼松龙(初始剂量每日口服2 mg/kg,随后改为隔日一次);甲泼尼龙醋酸酯(口服2 mg/kg,每7–30天一次)亦可帮助控制炎症。
  • 干扰素-α或ω:每日口服30 IU,连续7天用药后停药7天,无限期重复。
  • 环孢素:口服,每日两次,每次2 mg/kg。

2. 注意事项/药物相互作用

  • 应避免重复使用复方糖皮质激素(如Depomedrol)。环孢素也应谨慎使用;有报道称长期使用可能与癌症相关。

3. 医疗护理

  • 部分猫可能需要住院接受静脉输液以维持水分平衡和持续营养支持。

4. 护理措施

  • 部分猫在牙科拔牙后可能无法立即进食,需通过喂食管(鼻饲管、食管造口管或经皮胃造口管)进行喂食。

5. 饮食

  • 应提供软罐头食物。

6. 手术考虑

  •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常因疼痛无法进食,导致氮平衡负值。对于此类患者,建议置入食管造口管进行营养支持,直至猫恢复正常进食。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