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
品种:短毛猫
年龄:10岁
性别:雌
是否绝育:是
诊断:椎间盘脱出

01 主诉及病史

因6周的尾巴下垂、触碰尾巴疼痛和便秘就诊。

曾接受过泼尼松龙(0.4 mg/kg,PO,q12h,连续3天;然后0.4 mg/kg,PO,q24h,连续3天;最后0.4 mg/kg,PO,q48h,连续3天)和加巴喷丁(10 mg/kg,PO,q12h)的治疗。

最初尾巴的姿势有所改善,治疗3天后,主人停止了药物。尾巴的异常姿势再次出现。重新使用泼尼松龙和加巴喷丁未能改善临床症状。此外,猫开始便秘,排便困难且没有排出粪便。接受了温水灌肠,并继续使用泼尼松龙和加巴喷丁后出院。

一周后,症状仍然存在。住院2天,接受静脉输液(乳酸林格氏液3.6 ml/kg/h)和多次灌肠。血常规和生化检查结果正常,除了中性粒细胞增多(12.48×10³/μl [2.30–10.29])。回家继续使用泼尼松龙(0.4 mg/kg,PO,q12h)、加巴喷丁(10 mg/kg,q8h)、聚乙二醇3350(1/4茶匙混入食物中,q12h)和西沙必利(0.6 mg/kg,PO,q8h),并改为高纤维饮食。

三周后,便秘仍然存在,尾巴看起来位置异常且疼痛。因此被转诊。

02 检查

体重4.1公斤。除了尾巴瘫痪外,体格检查结果正常。神经学检查显示,精神状态、步态、姿势反应、脊髓反射和颅神经检查均正常。在尾部伸展以及腰骶和骶尾关节触诊时表现出疼痛。尾巴的痛觉完整,会阴反射和肛门括约肌张力均正常。神经学检查结果符合下运动神经元尾巴瘫痪,提示病变可能累及尾部脊髓节段、尾神经或尾部肌肉

血清电解质和胸部X光正常。从L3到尾部的脊柱X光片显示腰骶椎间盘间隙轻度狭窄,L5-L6和L7-S1关节处的脊椎增生性病变,S2和S3椎体未完全融合,导致骶尾部错位(下图)。

↑ 在侧位X光片上,腰骶椎间盘间隙轻度狭窄,伴有腹侧脊椎增生性病变(白色箭头)。S2-S3椎体未完全融合(白色三角),骶尾关节间隙狭窄并伴有轻度半脱位。L5-L6处也存在腹侧脊椎增生(黑色箭头)。

MRI显示,在椎管内,位于腰骶椎间盘间隙中心处有一个椭圆形肿块,大小为5×1.75 mm,压迫马尾神经。该肿块填充了硬膜外腔,导致脑脊液信号和硬膜外脂肪完全消失(下图)。在T2W和T1W图像上,该肿块与脊髓呈等信号。

↑ (a)在正中矢状位T2加权成像中,椎管内腰骶椎间盘间隙上方可见一椭圆形肿块(箭头)。该肿块似乎填满了硬膜外腔,导致硬膜外脂肪和脑脊液信号减弱。此外,L2-L3、L5-L6和L7-骶骨的髓核信号也有所丢失。(b)在正中矢状位T1加权成像中,肿块(箭头)不那么明显。(c)在正中矢状位图像上,腰骶关节处的蛛网膜下腔信号完全消失(箭头)。(d)在脂肪抑制的对比后正中矢状位T1加权图像上,肿块显示出强烈的均匀对比增强(箭头)。

在对比前的图像中,该肿块难以与马尾神经和脊髓圆锥的脊神经区分。该肿块位于右侧,并显示出均匀的对比增强(下图)。腰脊髓存在脑膜增强。图像的空间分辨率不足以确定病变与脑膜的具体位置关系。鉴于其位于狭窄的腰骶椎间盘间隙上方,推测其为硬膜外病变

↑ 连续(a–c,从头到尾)对比后T1加权图像上,肿块(箭头)表现为一个略偏向右侧的硬膜外病变,显示出强烈的均匀对比增强。

03 治疗

通过L7-S1关节的背侧中线入路接受了腰骶椎板切除术,术中置于俯卧位,髋关节屈曲。

首先进行4-5厘米的皮肤切口,并锐性切开皮下脂肪和腰骶筋膜。随后将多裂肌和尾骶背侧中肌提起。使用高速气动钻头进行椎板切除术。在硬膜外腔内,硬脊膜囊被扩大并背侧移位。骶脊神经呈现充血状态。

使用25G皮下注射针头进行了5-6毫米的头尾向硬脊膜切开术。尽管进行了硬脊膜切开,但脑脊液并未从蛛网膜下腔渗漏。在蛛网膜下腔内,靠近脊髓圆锥末端并压迫硬膜内脊神经根处,发现了一个质地坚硬、白色的肿块(大小约为0.1×0.2×0.4厘米),并将其移除。

随着肿块的移除,脑脊液从硬脊膜切开处流出。椎板切除术部位用游离脂肪移植覆盖,手术切口以常规方式缝合。组织学检查显示,该肿块由退化的软骨组成,其中包含成纤维细胞、血管、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区域,与退化的椎间盘组织一致

04 预后

术后,接受了为期1周的治疗,使用泼尼松龙(0.5 mg/kg,口服,q12h,连续7天;然后0.5 mg/kg,口服,q24h,连续7天;最后0.5 mg/kg,口服,q48h,连续7天)、加巴喷丁(10 mg/kg,口服,q8-12h,连续14天)和乳果糖(10 g/15 ml;2 ml,口服,q8-12h,按需使用)。住院期间,尾巴疼痛逐渐缓解,尾巴的自主运动也有所改善。

出院后10天,主人报告猫已恢复正常,无需使用乳果糖即可正常排便。检查时没有疼痛表现,尾巴运动也恢复正常。

05 讨论

椎间盘突出(IV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主要分为椎间盘脱出(IVDE)椎间盘突出(IVDP)。在IVDE中,退变的髓核通过破裂的纤维环突出;而在IVDP中,纤维环和髓核一起移位进入椎管。

在猫中,IVDH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4%或更低。研究表明,IVDE和IVDP在猫中的相对发病率存在争议,但髓内IVDH(即椎间盘物质进入脊髓实质)在猫中极为罕见。本病例是首次报道的猫腰骶部硬膜内-髓外椎间盘脱出。

本病例中,MRI检查提示椎管内存在对比增强的卵圆形肿块,位于腰骶椎间盘空间,压迫马尾神经。肿块填充了硬膜外腔,导致脑脊液信号完全衰减。尽管MRI通常可以明确硬膜外病变,但在区分硬膜内-髓外和髓内病变时可能不够敏感。本病例中,病变位于腰骶椎间盘空间,且与硬膜的关系难以通过MRI明确判断。此外,病变的强对比增强也增加了对肿瘤的怀疑。

手术中,通过L7-S1椎板切除术和硬膜切开术,发现硬膜内存在白色、坚硬的物质,与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一致。术后,猫的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手术结果证实了硬膜内-髓外IVDH的诊断

在猫中,由于脊髓圆锥位于腰骶椎管内,与狗的脊髓圆锥位置更靠前不同,因此在MRI上观察到的脊髓终止位置可能因髋关节的伸展或屈曲而发生变化。这种动态变化可能影响对病变位置的判断。

在本病例中,MRI提示病变可能为硬膜外病变,但手术证实为硬膜内-髓外病变。尽管在猫中,MRI对硬膜外IVDH的诊断特征包括髓核的T2加权低信号、硬膜外物质的T2加权低信号和脊髓压迫,但本病例中,由于病变位置的特殊性,MRI未能准确区分硬膜内-髓外病变。

在狗中,MRI对硬膜内-髓外IVDH的诊断特征包括“高尔夫球杆征”“Y征”和“喙征”,但在猫中,这些特征可能不明显,尤其是在病变位于脊髓终止水平时。

本病例中,由于MRI提示病变可能为硬膜外IVDH,因此优先考虑了IVDH的诊断,这可能影响了主人选择手术治疗的决定。如果当时更倾向于肿瘤的诊断,主人可能不会选择手术。

在猫中,硬膜外IVDE的预后通常较好,约80%的猫在减压手术后能够恢复功能。而本病例中,由于临床症状较轻(仅尾部瘫痪、疼痛和便秘),手术干预被认为是更有可能改善症状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结果可能与临床症状的局限性有关。

本病例强调了在猫中,腰骶部硬膜内-髓外IVDE的可能性,以及在MRI结果不明确时,手术探查可能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手段

尽管在考虑手术探查时需要谨慎,但本病例表明,即使MRI结果不明确,手术探查也可能带来良好的预后。因此,在猫的脊髓病变中,应考虑硬膜内-髓外IVDH的可能性,尤其是在MRI显示硬膜内病变时。

文献来源:Cooper L, Kent M. Lumbosacral intradural-extramedullary intervertebral disc extrusion in a cat. JFMS Open Rep. 2025 Sep 4;11(2):20551169251352386.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