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
品种:波斯猫
年龄:7岁
性别:雄
是否绝育:是
诊断:隐球菌病

01 主诉及病史

因全身皮肤结节被转诊,其中包括颈部的一个4-5厘米大的结节。

当地医院考虑到全身淋巴结肿大,将淋巴瘤作为鉴别诊断之一。

02 检查

体格检查中未发现皮肤病变。但观察到双侧下颌下、腘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在神经眼科检查中,左眼威胁反应缺失,提示可能存在视力丧失;但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未发现其他显著异常。收缩压为135 mmHg,正常。

血常规和血生化显示红细胞压积降低(25% [30.3-52.3])和高γ球蛋白血症(5.6 g/dL [2.8-5.1]),白蛋白/球蛋白比值较低(0.6)。在外周血涂片中发现多个中等至大型淋巴样细胞(下图)。

↑ 外周血涂片。发现多个中等至大型淋巴细胞(黑色箭头)。

猫白血病病毒和猫免疫缺陷病毒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为阴性。针对杯状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呼肠孤病毒、猫疱疹病毒、嗜肺衣原体、猫支原体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PCR结果也为阴性。为了排除猫传染性腹膜炎,进行了实时PCR检测、抗体试剂盒检测以及Rivalta试验,结果均为阴性。

X光显示胸骨淋巴结肿大。腹部超声显示腹腔内广泛淋巴结肿大,包括空肠和脾淋巴结(下图)。仅检测到少量腹水,允许收集少量样本。

↑ 腹部超声,使用12 MHz线性探头,显示空肠(A)和脾脏(B)淋巴结肿大(白色箭头)。

左眼的眼部超声显示视网膜脱离(下图)。

↑ 眼部超声,使用12 MHz线性探头,左眼怀疑视网膜脱离(白色箭头)。

对可触及的淋巴结(腹股沟、腘窝和下颌下)以及脾淋巴结进行了细针抽吸,以进行细胞学评估。在所有部位,小淋巴细胞占主导地位,并且发现了球形、有包膜的物质,怀疑是真菌。此外,在脾淋巴结中还观察到了浆细胞和巨噬细胞(下图)。

↑ 淋巴结细针抽吸(Diff-Quik染色)。在腹股沟(A)、腘窝(B)、下颌下(C)和脾淋巴结(D)中,发现了多个球形、有包膜的细胞(黑色箭头)、浆细胞(黑色三角)和巨噬细胞(星号)。

03 治疗

由于怀疑真菌感染,对淋巴结的细针抽吸样本进行了培养,并预防性地给予伊曲康唑(5 mg/kg,q24h,口服)。

培养检测确认了隐球菌的存在。鉴于全身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脱离以及培养结果,该患者被诊断为全身性隐球菌病。确诊后,伊曲康唑被替换为氟康唑(5 mg/kg,q12h,口服)。

04 预后

在伊曲康唑治疗后的一周内,淋巴结肿大最初有所改善。然而,由于经济限制和诊所距离较远,无法进行进一步的随访。https://wxa.wxs.qq.com/tmpl/oe/base_tmpl.html

05 讨论

隐球菌病是由隐球菌属(Cryptococcus)真菌引起的一种系统性真菌感染,是猫最常见的真菌病之一。隐球菌病通常通过吸入孢子或酵母细胞传播,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鼻腔,但也可通过血行播散导致全身性感染。

隐球菌病在猫中通常表现为鼻腔症状(如慢性鼻分泌物和喷嚏)或眼部症状(如前葡萄膜炎和脉络膜视网膜炎),并可能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在少数情况下,该病可导致系统性淋巴结炎、多器官受累或视网膜脱离

在亚洲,猫的隐球菌病报告较少,主要与免疫受损个体相关,健康猫感染的情况较为罕见。然而,由于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可能与其他疾病(如淋巴瘤)相似,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本病例中,一只7岁的波斯猫因全身性皮肤结节和淋巴结肿大被转诊至本院。该猫的临床表现包括颈部的4-5厘米结节、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以及左眼视力丧失的迹象。血液检查显示高球蛋白血症和外周血中存在中到大的淋巴细胞。

影像学检查发现系统性淋巴结肿大、视网膜脱离和少量腹水。细针穿刺淋巴结的细胞学检查发现酵母样真菌,培养结果确认为新生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由于缺乏典型的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该病例的诊断较为复杂。

在诊断过程中,淋巴瘤被考虑为鉴别诊断之一,因为该猫的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和外周血中出现的中到大的淋巴细胞可能与淋巴瘤相似。然而,细胞学检查未发现典型的肿瘤细胞,而是发现了真菌。此外,视网膜脱离可能是由于隐球菌感染引起的,这与之前报道的播散性隐球菌病的眼部表现一致。

治疗方面,最初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但由于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穿透性较差,后改为氟康唑。氟康唑在治疗猫的隐球菌病中具有优势,因为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穿透性更好,并且治疗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在治疗后一周内,淋巴结肿大有所改善,但由于经济原因和诊所距离较远,后续随访未能进行。

总之,本病例强调了猫隐球菌病非典型临床表现的诊断挑战,尤其是在缺乏典型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症状的情况下。该病例还突出了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中需要考虑系统性真菌感染的重要性,即使在怀疑为肿瘤性疾病时也是如此。

尽管通过培养确诊了隐球菌病,但本病例也提醒我们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技术,如细胞学检查、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此外,本病例还提醒我们,隐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此在处理相关样本时需要格外小心。尽管本病例的治疗取得了初步效果,但由于缺乏后续随访,无法评估最终预后。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隐球菌病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文献来源:Choi CH, Kim K, Je CY, Lee KJ, Ro WB, Lee CM. Rare Case of Systemic Cryptococcal Lymphadenopathy in a Persian Cat. Vet Med Sci. 2025 Sep;11(5):e70564.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