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般情况 | |
![]() | 品种:短毛猫 |
| 年龄:3岁 | |
| 性别:雌 | |
| 是否绝育:是 | |
| 诊断:腹部疝气 | |
01 主诉及病史
因疑似车祸创伤被送往兽医教学医院。
02 检查
体重8.2公斤,体况评分9/9。被诊断为腹部疝气,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尽管后肢有明显创伤,但精神良好,生命体征均正常。
术前血液学检查显示轻度白细胞增多,伴有左移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生化检查显示应激性高血糖和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中度升高。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分为三级。
03 治疗
静脉注射美沙酮0.1 mg/kg和美托咪啶4 µg/kg进行术前给药,通过面罩进行预吸氧。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诱导麻醉,随后缓慢注射氯胺酮1 mg/kg,时间为30秒。根据效果滴定额外的丙泊酚(总累积剂量1.2 mg/kg)。
气管插管后,使用异氟醚维持麻醉,根据临床需要调整。使用22G Tuohy针头通过无阻力技术结合生理盐水和穿刺腰骶椎硬膜外腔。随后进行硬膜外注射吗啡0.1 mg/kg和罗哌卡因0.91 mg/kg,总量1.6 mL(0.2 mL/kg)。
探查性剖腹术发现腹壁有广泛的破裂,延伸至最后一根肋骨,伴有显著的血肿形成和脾脏撕裂。进行了脾切除术,并修复了腹部疝气。
由于在整个手术过程中监测的参数均在可接受的临床范围内,因此未额外给予镇痛药物。手术结束时,患者通过静脉注射美洛昔康0.1 mg/kg。
鉴于创伤的严重性,使用Tuohy硬膜外腔针在患者处于胸卧位时放置了一根硬膜外腔导管。随后拍摄了一张侧位X光片,并将导管推进5厘米。通过导管注入稀释的非离子型碘化造影剂(0.5 mL碘海醇稀释于1 mL 0.9% NaCl),最初使用低剂量以观察导管的位置(下图a)。在注入全部造影剂体积后拍摄的重复X光片确认了硬膜外的放置位置和适当的造影剂扩散(下图b)。

↑ (a) 右侧位X光片显示椎柱和骨盆的硬膜外导管(箭头)在注入少量造影剂后的位置。(b) 通过硬膜外导管注入0.5 mL非离子型碘化造影剂后的重复右侧位X光片。硬膜外导管的尖端并未清晰显示;通过比较造影前后的图像,可以看到少量的造影剂到达L3-4神经孔(箭头所围区域)。探查性剖腹术后腹部出现了弥漫性不均匀的浆膜细节缺失和多灶性游离气体。
随后将导管修剪至距出口处5厘米,并连接接头以及细菌过滤器。用0.5%罗哌卡因冲洗导管,并用缝线将细菌过滤器固定在穿刺点上方。这些随后被透明封闭敷料覆盖,并使用特制的伤口保护体覆盖手术伤口以及导管。随后给予0.5%罗哌卡因1 mL(0.13 mL/kg),并在夜间每隔6小时重复注射一次。
术后14小时,使用猫面部表情量表和格拉斯哥复合疼痛量表对疼痛进行评估,评分分别为6/10和12/20(下图a)。通过硬膜外腔给予0.5%罗哌卡因1 mL、吗啡0.1 mg/kg以及利多卡因1.2 mg/kg。加入利多卡因是为了通过注射后短时间内评估麻醉效果来确认硬膜外腔的位置。给药后几分钟内,之前存在的后肢髌骨反射和回缩反射消失,从而证实了导管放置正确。

↑ (a) 在开始0.5%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输注之前拍摄的猫的照片。注意猫头部低垂、耳朵贴平以及眼睛眯起的情况。
注射后约3小时,疼痛迹象复发。每隔6小时重复给予0.5%罗哌卡因1 mL,效果持续约3小时。当临床疼痛迹象再次出现时,通过静脉注射美沙酮0.1 mg/kg作为补救镇痛。在此期间,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流涎,提示有恶心。因此依次接受了静脉注射昂丹司琼0.3 mg/kg、马罗匹坦1 mg/kg和甲氧氯普胺0.33 mg/kg。
通过注射泵以0.18 mg/kg/h(0.036 mL/kg/h)的速率开始0.5%罗哌卡因的持续硬膜外输注,注射泵放置在笼子外。泵通过延长管连接到硬膜外腔导管。该延长管固定在笼子顶部,允许猫自由活动,而不会意外拔除导管。
停止美沙酮注射,并在开始罗哌卡因输注后两小时重复进行疼痛评估,以便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其效果。猫科面部表情量表和格拉斯哥复合疼痛量表的评分分别为3/10和5/20(下图b),此时仍可见持续的流涎。

↑ (b) 在开始0.5%罗哌卡因持续硬膜外腔输注后两小时拍摄的猫的照片。在这张照片中可以观察到明显的流涎。
右后肢的回缩反射消失,但左后肢存在。直到硬膜外腔导管被移除,疼痛评分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除了定期进行疼痛评估外,每天还对导管插入点进行评估,以检查是否有炎症迹象。定期重复血液检查,以评估红细胞压积、总蛋白、血糖、肾功能指标及其他相关指标。每天多次对敷料和身体的清洁度进行目视检查,并监测生命体征。
04 预后
72小时后,疼痛评分保持在较低水平,生命体征也在正常范围内,心率和血压持续稳定。然而,流涎持续存在,血液检查结果显示中度贫血(红细胞压积21%)和高血糖(15.9 mmol/L)。
在无菌术下,通过轻柔牵引移除了硬膜外腔导管,导管完整取出,未出现并发症。继续通过静脉注射美洛昔康0.05 mg/kg和美沙酮0.2 mg/kg进行全身镇痛。
在移除硬膜外腔导管24小时后,总体状况恶化,出现左移性白细胞增多、贫血(红细胞压积16%)、低白蛋白血症、发热和持续流涎。停止使用美沙酮和美洛昔康,并引入静脉注射布托啡诺0.02 mg/kg进行疼痛管理。
超声发现腹股沟脂肪组织中有大量颗粒状液体。由于预后不确定且存在经济限制,进行了安乐死。
05 讨论
本文报告了一例因严重腹部创伤接受连续硬膜外输注(CEI)罗哌卡因用于镇痛的猫。猫在遭受车辆撞击后出现腹部疝气,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复。
硬膜外麻醉在兽医学中被广泛用于减轻腹部和后肢的疼痛,尤其是在创伤性损伤后。罗哌卡因作为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因其较低的心脏毒性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已成为猫硬膜外麻醉的常用药物。然而,关于猫硬膜外输注罗哌卡因的研究非常有限。
本病例中,猫在手术后接受罗哌卡因的硬膜外单次注射,但镇痛效果短暂,需要频繁重复给药。随后改为CEI,镇痛效果显著改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且未出现明显的镇痛波动。
然而,在硬膜外导管移除后,猫出现持续性流涎,并在24小时后病情恶化,表现为白细胞增多、贫血、低蛋白血症、发热和持续性流涎。最终,猫因预后不良被实施安乐死。
在硬膜外导管放置过程中,影像学检查(如X光)被用于确认导管位置,确保局部麻醉药能够有效分布。尽管如此,猫在导管移除后出现的持续性流涎和病情恶化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首先,局部麻醉药系统毒性被考虑为可能的原因之一,但猫未出现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如瞳孔散大、癫痫发作等),且罗哌卡因的剂量在安全范围内。其次,猫在手术后出现的贫血和发热提示可能存在脓毒症,这可能是由于手术切口裂开或硬膜外导管感染引起的。
尽管硬膜外导管感染在兽医临床中较为罕见,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导致系统性感染的可能性。此外,猫在治疗过程中接受了多种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这些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与流涎和病情恶化有关。
本病例表明,罗哌卡因CEI在猫中能够有效提供持续的镇痛效果,减少疼痛评分的波动。然而,这种技术对操作要求较高,需要准确的导管放置、严格的无菌操作和持续的护理。猫在硬膜外导管移除后出现的流涎和病情恶化可能与局部麻醉药毒性、脓毒症或其他潜在疾病有关。
尽管如此,本病例仍展示了CEI在猫镇痛管理中的潜力,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局部麻醉药在猫中的药代动力学和安全性,以确保其在临床中的安全应用。
文献来源:Elzahaby D, Iff I. Continuous Extradural Infusion of Ropivacaine in a Cat with Severe Abdominal Trauma. Animals (Basel). 2025 Aug 13;15(16):2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