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情况 | |
![]() | 品种:短毛猫 |
年龄:2岁 | |
性别:雄 | |
是否绝育:是 | |
诊断:胆管炎 |
01 主诉及病史
因12个月的厌食、冷漠、体重减轻、呕吐和多饮多尿就诊。
首次就诊怀疑有胆管炎和慢性胰腺炎。FeLV/FIV检测结果为阴性。治疗包括5 mg/kg熊去氧胆酸(PO,每日一次)以及12.5 mg/k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PO,每日两次)。抗生素治疗在转诊前已停用超过6个月。随后该猫被转诊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02 检查
入院时处于侧卧位,但有反应,心率120次/分,呼吸32次/分,体温37.7°C,黏膜黄染,被毛蓬乱。体重2.2公斤,体况评分2/9。
血液学结果显示轻度大细胞性正色素性非再生性贫血(红细胞压积26%)和再生性左移(0.88×10^9/L)。生化显示轻度高蛋白血症(90.8 g/L),伴有低白蛋白血症(25.4 g/L)和高球蛋白血症(65.4 g/L),轻度高胆红素血症(3.7 umol/L),肝酶升高(ALT 300 U/L,AST 70 U/L,gGT 17 U/L,GLDH 44 U/L),脂肪酶升高(60 U/L)。血清淀粉样蛋白A正常。血清钴胺素严重降低(122.10 pg/mL)。
超声显示胆囊和胆总管显著扩张(下图)。两者均含有大量重力依赖性回声物质,伴有高回声焦点和斑点,以及非重力依赖性无回声物质。胆囊和胆总管的壁中度增厚且呈高回声,并表现出轻度不规则。

↑ (A) 胆囊(*)显著扩张,(B) 胆总管(+)显著扩张,管腔变细(箭头)和胰管轻度扩张(-),(C) 十二指肠乳头(椭圆形)进入十二指肠(<)。
胆总管在靠近十二指肠乳头处出现管腔突然变细(上图B),而乳头本身在超声检查中显示正常。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胰管在其最远端轻度扩张(上图B)。胃部中度向右侧前腹腔移位,与相邻胆道结构的压迫效应一致。发现少量无回声腹腔积液。
这些发现与肝外胆道梗阻一致,最可能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处或其近端,可能是由于黏液栓、狭窄或其他梗阻原因引起的。反应性腹腔积液和轻度胰管扩张可能反映了早期继发性炎症或压力相关变化。
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了肝脏、胆汁和腹腔积液的细针抽吸。对所有样本进行了细胞学检查,并对肝脏和胆汁样本进行了细菌培养。
细胞学检查显示样本中有中性粒细胞性炎症,胆汁中存在混合细菌感染。肝脏和胆汁的细菌学拭子检测结果显示,溶血性大肠杆菌和厌氧混合菌群呈显著阳性。此外,肝脏拭子检测出犬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canis)。鉴定出的细菌对所有常用抗生素均敏感。腹腔积液的细胞学检查显示轻度中性粒细胞性炎症,未发现细菌生长。
03 治疗
病史、临床检查和进一步检查的结果表明,该猫患有细菌性胆管肝炎,可能是由于胆总管在乳头近端狭窄所致。
接受静脉输液(乳酸林格氏液)、昂丹司琼(0.3 mg/kg,IV,每日三次)、布托啡诺(0.01 mg/kg,IV,每日三次)、氨苄西林舒巴坦(30 mg/kg,IV,每日三次)、S-腺苷-L-蛋氨酸-水飞蓟宾(1片,PO,每日一次)和熊去氧胆酸(10 mg/kg,PO,每日一次)的治疗,为期两天。
临床状况有所改善,两天后出院,出院时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2.5 mg/kg,每日两次)、熊去氧胆酸(10 mg/kg,PO,每日一次)、S-腺苷-L-蛋氨酸-水飞蓟宾(1片,每日一次),并建议每周补充一次氰钴胺(维生素B12,250 µg)。
21天后,整体状况略有恶化,呕吐频率增加,食欲减退。中度虚弱,但仍有反应。除了持续的黄疸外,所有生命体征均正常。腹部触诊发现前腹腔有明显的无痛性肿大。
血液学显示大细胞性正色素性非再生性贫血(红细胞压积23%)略有加重,但再生性左移已消失。生化显示低白蛋白血症(23.7 g/L)和高球蛋白血症(58.7 g/L)无变化。胆红素显著升高(29.2 umol/L),肝酶(ALT 1140 U/L,AP 158 U/L,AST 7276 U/L,gGT 22 U/L,GLDH 245 U/L)和脂肪酶(111 U/L)也有所增加。血清淀粉样蛋白A上升至30.4 mg/L。
凝血功能显示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增加至参考值的四倍(66.7秒 [11.9–16.2]),D-二聚体水平也升高。总体而言,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变化或仅有轻度进展,同时观察到十二指肠乳头增厚(下图)。

↑ (A) 胆囊(*)显著扩张,(B) 肝内胆管扩张(+,边界以1和+标记),(C) 十二指肠乳头增厚(椭圆形,乳头边界以+、1和2标记)。
由于整体状况恶化、血液指标持续变差以及超声结果始终异常,决定在第二天进行手术。为了稳定心血管系统并处理疑似凝血病,术前和术中给予新鲜冷冻血浆输注(10 ml/kg)。氨苄西林舒巴坦在术前静脉注射30 mg/kg,并在术后每日三次继续使用。马波沙星在术中开始使用(4 mg/kg),并在术后每日一次继续使用。
背卧位,进行剃毛并进行无菌手术准备。剃毛后,前腹腔肿大的程度清晰可见(下图)。

↑ 前腹腔肿大。因剃毛导致的皮肤损伤。
腹部探查显示胆囊和胆总管显著扩张,大小约为10×7厘米,肝管平均直径约8毫米(下图)。胆囊、胆囊管和胆总管的解剖结构已无法区分。

↑ 扩张的胆囊(GB),增大的胆管(CD)和胆总管(CBD)进入十二指肠(D),严重扩张的肝管(HD)和严重炎症的胰腺(P)。
此外,胆总管与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乳头水平的连接处严重扩张(下图)。

↑ 胆管(CD)和胆总管(CBD)与十二指肠(D)在十二指肠乳头(MDP)处的连接严重扩张,以及炎症的胰腺(P)。
胆囊和胆总管内充满了黄色渗出物(脓液和胆汁的混合物),在开始解剖时,渗出物开始从肝脏漏出(下图)。胰腺右侧出现严重炎症,主胰管扩张,也含有黄色渗出物。胃部为空且受压,可能是由于扩张的胆囊和胆总管的压迫效应所致。

↑ 胆囊(GB)和肝脏(L)渗出的黄色渗出物(YE)。
在完成腹腔检查后,从肝脏、增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十二指肠和胰腺右侧采集了活检样本和细菌学样本。仔细将胆囊从其窝中分离出来,并在胆总管内插入一根导管,以引流其内容物。导管留在原位,作为胆道造口管,以实现胆道引流并支持组织愈合(下图)。

↑ 将胆道造口管(T)放置在胆管(CD)和胆总管(CBD)中,以排空胆囊管、胆总管和胆囊(GB)。
为了对胆总管进行导管化,进行了十二指肠切开术,但由于十二指肠乳头完全不可逆地阻塞,这一操作无法完成。尽管胆总管被阻塞,但主胰管仍然通畅,可以进行冲洗。进行了胆囊切除术,并使用4-0缝线以双层连续缝合模式(先对合缝合,后Cushing缝合)关闭了通向胆总管的开口(下图)。

↑ 胆囊切除术(A)涉及胆囊(GB)、胆囊管(CD)及部分扩张的胆总管(CBD),胆囊切除术后采用双层缝合关闭胆总管(CBD),并在扩张的胆总管内放置胆道造口管(T)。
通过食管插管引入空肠喂养管,并通过十二指肠切开术将其推进至空肠。采用4-0缝线以单层连续缝合模式将扩张的胆总管与空肠进行胆肠吻合,完成胆道空肠吻合术(下图)。更换手套和器械后,对腹腔进行冲洗。放置了腹腔引流管,并进行了常规腹腔关闭。

↑ 胆总管(CBD)与空肠(J)之间的胆肠吻合术(ST),带有空肠喂养管(JF)、胆道造口管(T)和腹腔引流管(JP)。
胆汁中仍有溶血性大肠杆菌存在,且对所有常用抗生素均敏感。肝脏、胆汁、胰腺和十二指肠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慢性活动性、严重的中性粒细和淋巴浆细胞性炎症,伴有坏死区域。肠系膜淋巴结显示增生。
尽管无法确定确切的病因,但怀疑是胆总管和十二指肠乳头的先天性畸形。
04 预后
手术后,整体状况、食欲和血液指标显著改善。除了上述抗生素外,还接受了以下治疗:甲氧氯普胺(1 mg/kg/天,IV持续输注)、昂丹司琼(0.3 mg/kg,IV,每日三次)、布托啡诺(0.01 mg/kg,IV,每日三次)、维生素K(2.5 mg/kg,IV,每日两次)、S-腺苷-L-蛋氨酸-水飞蓟宾(1片,PO,每日一次)以及熊去氧胆酸(10 mg/kg,PO,每日一次)。
术后第3天,出现低血压和低血糖,解释为败血症迹象。开始使用第三种抗生素——甲硝唑(15 mg/kg,IV,每日三次),同时补充葡萄糖,并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持续输注(0.1–0.5 µg/kg/min)进行升压治疗。由于怀疑存在危重症相关皮质类固醇不足,还加入了氢化可的松持续输注(3.8 mg/kg/天)。
最初对治疗反应良好,但术后第6天,临床状况再次恶化,再次出现低血压和低血糖。还出现了严重的低白蛋白血症(15 g/L),进行了人血白蛋白输注。白蛋白水平显著改善至27.1 g/L,血压稳定,氢化可的松可以逐渐减量。
尽管有所改善,但在术后第10天意外死亡。最后一次测量的生命体征、血压、血糖和血液检查结果均正常。猫主人拒绝进行尸检。
05 讨论
胆管炎是指胆管系统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可能进一步导致胆管阻塞。胆管阻塞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胰腺炎、胆管结石、胆管肿瘤、感染或外伤等。
在猫中,胆管阻塞的治疗较为复杂,因为猫的胆管系统较小,手术难度较高。此外,胆管阻塞可能导致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和全身性并发症,如败血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本病例因长期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呕吐、多饮和多尿等症状就诊。临床检查发现猫极度消瘦且黄疸明显,实验室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贫血和维生素B12水平低下。影像学检查发现胆总管和胆囊显著扩张,提示可能存在胆管阻塞。进一步的细胞学和细菌学检查确认了由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引起的胆管炎。
尽管进行了初步的保守治疗,但猫的病情并未改善,因此决定进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胆总管和胆囊极度扩张,且胰腺严重炎症。基于这些发现,进行了胆囊切除术、胆总管空肠吻合术以及胆囊引流管和空肠喂养管的放置。术后猫的病情一度有所改善,但随后出现了败血症迹象,尽管进行了积极的治疗,猫最终在术后第10天突然死亡。
本病例中,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是首次在猫中应用,这种手术在人类医学中较为常见,但在猫中由于胆管直径较小(仅2-4毫米),手术难度极大。手术的成功依赖于胆管的极度扩张,这使得手术在技术上成为可能。然而,术后猫出现了败血症、低白蛋白血症和可能的多器官功能衰竭,这些并发症最终导致了猫的死亡。
总之,本病例报告首次记录了猫的胆总管空肠吻合术,这种手术在猫中极为罕见,仅在极少数极端病理情况下可行。尽管手术在技术上成功,但由于术后并发症,猫的预后仍然不佳。表明在猫中进行此类复杂手术时,必须谨慎评估手术适应症,并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团队执行。此外,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管理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文献来源:Wolf ND, Burg-Personnaz JB, Eiermann JS, Vincenti S. First Case Report of Choledochoenterostomy in a Cat with Biliary Obstruction Due to Cholangiohepatitis and Papillary Stenosis. Animals (Basel). 2025 Sep 8;15(17):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