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般情况 | |
![]() | 品种:混种犬 |
| 年龄:2岁 | |
| 性别:雄 | |
| 是否绝育:未知 | |
| 诊断:肘关节分离性脱位 | |
01 主诉及病史
交通事故后的第1天,因右前肢负重困难而被转诊。
02 检查
体重13公斤。骨科检查显示右肘关节明显疼痛、肿胀,屈曲和伸展的活动范围均减少。受影响肢体未发现神经功能障碍。胸部X光片、全血细胞计数或血生化指标均未发现显著异常。
X光显示右前臂呈现前后方向的肘关节脱位。正侧位X光片中,肱骨位于桡骨和尺骨之间,因此该脱位可被定义为前后方向的肘关节脱位。头尾位X光片肘关节不匹配(下图)。

↑ 犬右肘关节的正侧位和头尾位X光片,显示前后方向的肘关节脱位。 (A) 正侧位显示桡骨头向前上方移位,尺骨鹰嘴向后下方移位,两者均被肱骨髁远端分隔。 (B) 头尾位X光片显示肘关节不匹配。
03 治疗
接受了多模式镇痛以管理疼痛,包括吗啡、利多卡因、氯胺酮和美托咪定。这些药物被加入到500毫升0.9%氯化钠溶液中,以2毫克/千克/小时的恒定速率静脉给药。
最初在全麻下进行了脱位肘关节的闭合复位。通过牵引、屈曲和内旋,使用Campbell描述的闭合复位技术复位肱桡关节和桡尺关节。在复位过程中,尽管尺骨成功复位到其解剖位置,但桡骨无法重新对齐。桡骨头仍然脱位(下图)。由于肘关节闭合复位失败,计划进行手术治疗。

↑ 闭合复位后肘关节的正侧位(A)和头尾位(B)视图。尺骨已成功复位至其解剖位置;然而,桡骨头仍然脱位。
术前接受了预防性静脉注射头孢唑啉钠(20 mg/kg,IV,每日两次)。术前用药使用了盐酸氯丙嗪(0.1 mg/kg,IV),麻醉诱导使用了丙泊酚(4 mg/kg,IV),并用异氟醚(0.5%–5%)与氧气混合维持麻醉。手术过程中同样使用了多模式镇痛,以5 mg/kg/h的恒定速率给药。
肘部准备进行手术,置于左侧卧位。手术区域使用4%氯己定和次氯酸进行消毒。为了避免在桡骨前侧对桡侧腕伸肌进行钝性分离,在尺骨后侧,肌肉密度较低的地方,做了一个小切口。
首先从尺骨近端后侧插入一根2毫米克氏针,穿过桡骨颈部。为了避免靠近关节,并确保桡骨有足够的骨量,克氏针的位置和水平在透视下被插入到环状韧带下方约1厘米处。随后放置了一枚20毫米、2.4毫米皮质螺钉,将脱位的桡骨固定到尺骨上(下图)。所有操作均在透视下进行,以评估肘关节的复位情况,并确认螺钉的准确位置。因此,脱位的桡骨头被成功复位并固定到尺骨上。在关节的伸展和屈曲操作中,未观察到再次脱位。

↑ 在透视引导下,通过微创方法复位右肘关节的术中图像。 (A, A’) 在透视引导下,显示从后侧切开暴露尺骨并指示螺钉放置位置。 (B, B’) 为了插入螺钉,首先使用2毫米克氏针从尺骨后侧钻孔,穿过尺骨到桡骨。 (C, C’) 插入一枚20毫米、2.4毫米皮质螺钉,以确保桡骨的稳定。
随后使用2-0不可吸收单丝缝线进行了切口缝合。术后X光片确认了桡骨头和肱尺关节的解剖复位,以及植入物的正确位置(下图)。肘关节通过夹板固定在伸展位,进行了10天的外部固定。

↑ 犬右前臂的正侧位(A)和头尾位(B)X光片,显示使用皮质螺钉进行术后肘关节脱位的复位情况。
术后接受了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0 mg/k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治疗,持续1周。疼痛通过口服非甾体抗炎药菲罗考昔(5 mg/kg,每日一次)控制,持续3天。
04 预后
术后第3天出院。限制活动为仅允许牵引绳遛行,持续2个月,随后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逐渐增加活动量,直至恢复到正常水平,并建议进行3-4周的物理治疗。
术后第10天,拆除了绷带和缝线。进行了术后X光,未发现再次脱位的迹象。但犬仍然无法完全负重。
术后1个月,根据临床和X光检查,犬能够完全负重,关节活动范围正常,X光片上未观察到任何并发症。
术后3个月,通过电话联系犬主,得知犬已完全康复。
05 讨论
肘关节分离性脱位(divergent dislocation of the elbow, DDE)是指创伤后肱骨远端嵌插于桡骨与尺骨之间,使两骨向相反方向移位,造成近端桡尺关节及环状韧带、骨间膜完全断裂的一种罕见损伤。
人类骨科 1981 年首次报道,以“前后型”及“横型”居多,儿童好发。兽医文献至今仅见1例犬报道,且合并远端尺骨斜骨折,采用TightRope+位置螺钉+外固定支架三联固定。
本病发生需高能量暴力(车祸、坠楼等),机制为肘过伸+轴向压缩,使桡骨头向前、鹰嘴向后分离。由于肘部三大稳定结构(内、外侧副韧带、环状韧带)同时受累,传统认为必须开放复位并多重内固定,否则极易再脱位。
本例犬车祸后24小时出现右前肢悬跛,X线证实为“前后型”DDE。闭合复位仅能使尺骨归位,桡骨头仍前脱位,提示环状韧带断裂而副韧带完整。作者经尾侧1 cm微创切口,在透视引导下先以2.0 mm克氏针由尺骨穿至桡骨颈作导针,再拧入1枚20×2.4 mm皮质骨螺钉完成“桡尺并钉”,术后石膏外固定10天。
10天后复查无再脱位,仅部分负重;30天完全负重,活动范围正常;3 个月电话随访功能恢复 100%,无感染、断钉及肘关节炎征象。
本例成功关键在于:
- 术中透视及术后随访均未见桡尺旋转及内外翻不稳,提示内、外侧副韧带完整,仅环状韧带失效,故单枚“并钉”已足够阻断桡骨前移与旋转;
- 微创理念显著降低软组织剥离,保留骨间血供,减少感染与肘僵风险;
- 透视导航保证螺钉位置距桡骨近端关节面1 cm以上,既避免医源性桡骨颈骨折,又为后期自行拔除或螺钉埋入留空间;
- 术后2个月逐步过渡到正常活动,配合3–4周被动-主动物理治疗,是防止肘纤维粘连、促进软骨营养的重要环节。
值得反思的是,若合并副韧带撕裂或尺骨近端骨折,单钉固定显然不足,需附加TightRope、骨锚或外固定;本例未做关节镜或MRI证实韧带完整性,仅凭临床与透视判断,可能存在低估损伤程度的风险;长期随访时间仅3个月,尚不能评估远期肘关节炎及螺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需1年以上影像与功能复查进一步验证。
总之,DDE在犬中极为罕见,高能量创伤史、典型“肱骨嵌插征”及闭合复位失败是诊断线索。对于仅环状韧带断裂、无桡尺旋转及内外翻不稳的“单纯型”DDE,经皮桡尺并钉微创固定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新选择,具有操作简捷、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康复快等优点。术中必须借助透视精确评估韧带完整性及螺钉位置;若合并副韧带损伤或复杂骨折,应联合其他稳定技术。
文献来源:Karaca A, Slami HI, Ozak A.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divergent elbow dislocation in a dog. Aust Vet J. 2025 Oct;103(10):672-6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