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定义/概述
- 泡翼线虫(Physaloptera)出现在狗和猫中;成虫附着于胃黏膜,且没有幼虫在胃肠道外迁移。
- 当宿主吞食中间节肢动物宿主(如甲虫、蟑螂、蟋蟀)或在准宿主(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时,会感染泡翼线虫的幼虫。
- 盘头线虫(Ollulanus)出现在猫中;成虫附着于胃黏膜,且卵可能在不离开胃的情况下孵化并成熟。
- 感染可能导致呕吐、胃炎或没有临床症状。
02 病因/发病机制
- 动物通过吞食L3幼虫感染胃吸虫。
- 泡翼线虫幼虫存在于节肢动物中间宿主中。
- 盘头线虫是卵胎生的;幼虫在胃中孵化并成熟。因此,其生命周期可以在单一宿主内完成。人们认为传播是通过吞食感染宿主的呕吐物发生的。
- 成虫附着于黏膜,导致胃炎和呕吐。盘头线虫感染会导致黏膜炎症和纤维化。
1. 受影响的系统
- 胃肠道。
03 病史
- 狗和猫,任何品种、年龄或性别。感染的动物可能会接受广泛的检查以怀疑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最终在内窥镜检查时才发现吸虫。
1. 风险因素
- 对于泡翼线虫,户外活动并吞食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狗和猫风险更高。接触常被野生宿主(如浣熊、狐狸、郊狼等)频繁出没的栖息地。
- 盘头线虫更常发生在有许多猫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如猫群或猫舍。大型圈养猫科动物也容易感染。
2. 病史发现
- 可能没有临床症状。
- 慢性呕吐、体重减轻。
- 即使在粪便中未发现寄生虫卵,也可能出现症状。泡翼线虫的单性或单虫感染较为常见。
- 可能会出现黑便。
04 临床表现
- 体格检查可能无异常发现。
05 鉴别诊断
- 其他引起呕吐的感染性原因(寄生虫、病毒、细菌)。
- 其他引起呕吐的非感染性原因,包括饮食不当、胃内异物、意外摄入的有害物质、胃肠道肿瘤、代谢性疾病。
- 在狗中,狼旋尾线虫(Spirocerca)产生的幼虫卵与泡翼线虫相似,但较小。
06 诊断
1. 全血细胞计数/生化/尿液分析
- 可能无异常,或可能出现轻度贫血和/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 其他实验室检查
- 对于泡翼线虫:通过直接涂片、湿片或粪便漂浮法检测呕吐物或粪便中的虫卵;虫卵密度大,使用低比重溶液进行粪便漂浮时难以检测到;使用比重>1.25的漂浮液。
–虫卵为幼虫化且无色(42-58×29-42 μm)。虫卵间歇性排出和/或单性感染较为常见。
- 对于盘头线虫:粪便中很少发现幼虫或虫卵;认为它们在肠道中被消化。可通过Baermann沉淀法检查呕吐物中的幼虫。
3. 影像学检查
- 腹部X光检查以排除其他引起呕吐的原因。
- 腹部超声:盘头线虫感染时可能会显示胃壁增厚;很少能看到寄生虫。
4. 其他诊断检查
- 泡翼线虫感染通常通过内窥镜(胃镜)检查发现。需要仔细检查胃黏膜,因为通常虫体较少,且可能被胃内容物和胃褶掩盖。成虫长度为2–5厘米,具有前部角质领。P. praeputialis具有后部类似包皮的角质鞘。
- 对于盘头线虫:成虫非常小,通过内窥镜检查很难发现。胃黏膜活检可能会发现成虫。
- 盘头线虫的胃灌洗:使用生理盐水收集后离心沉淀L3幼虫,或使用Baermann技术。
07 治疗
- 泡翼线虫:内窥镜移除或使用驱虫药。
- 门诊治疗:使用驱虫药,有或没有内窥镜移除虫体。
- 驱虫药的使用是超说明书的,并且是基于轶事证据。
1. 首选药物
- 没有标签的药物可用;剂量通常高于其他内寄生虫。推荐使用吡喹酮(20 mg/kg,PO),每两周一次,至少进行三次治疗。芬苯达唑(50 mg/kg,PO,q24h),连续3–5天也可能有效。大环内酯类药物的疗效不一。
- 伊维菌素(猫),0.2 mg/kg,口服或皮下注射,一次。
- 减轻胃炎的药物: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0.5 mg/kg,口服,q24h);对于狗,使用硫糖铝0.25–1 g,PO,q8–12h;对于猫,使用硫糖铝0.25 g,PO,q8–12h。
- 盘头丝虫:没有标签的药物可用。推荐使用苯并咪唑类和吡喹酮,但这些治疗的有效性数据很少。
- 四咪唑(2.5%制剂,5 mg/kg,口服)被报告为有效,但在美国无法获得。
2. 适当的医疗护理
- 严重呕吐的患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接受静脉输液和止吐药。
